中国为什么没收购路虎?这事儿,得从当年说起

期货交易 (1) 6小时前

中国为什么没收购路虎?这事儿,得从当年说起_https://m.lcpcjs.com_期货交易_第1张

很多人觉得,路虎这么个品牌,当年在中国风生水起,中国车企这么有钱,为什么就没把路虎一口吃下?感觉就像看着一块肥肉搁在那儿,没道理不伸手。但实际情况,比这复杂多了,这事儿,不是简单“有没有钱”就能解决的。

当年,中国汽车工业那点事儿

说实话,咱们现在看到的中国汽车工业,跟十来二十年前比,那是脱胎换骨了。那时候,合资是最主流的玩法,自主品牌在技术、品牌力上,跟合资品牌差距太大了。尤其是在高端SUV市场,那会儿能拿得出手的,真不多。

路虎,作为一个百年老牌,在越野和豪华SUV领域,那是响当当的。你别看它后来被印度塔塔收购,但在当年,它身上背负的,是英伦豪华、硬派越野的标签,这在中国消费者眼里,是挺有吸引力的。所以,有传闻说中国有企业动过收购路虎的心思,我一点不意外,这种想法,在当时的行业里,挺普遍的,大家都想往前冲。

不过,真要谈收购,那得看当时中国车企有没有那个实力。不光是钱的问题,还有管理能力、品牌整合能力、海外运营经验等等,都是大写的问号。你不能只看眼前账面上的数字,更得看长远运营。

技术壁垒与品牌溢价

路虎这牌子,值钱在哪儿?不单单是那几块金属和发动机,更在于它积累下来的技术,特别是越野技术、全地形反馈系统,还有那个辨识度极高的外观设计。这些东西,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学来的,需要几代人的积累和迭代。

真要收购,你得把人家的技术体系、研发团队、供应链管理都吃透。而且,品牌溢价是关键。路虎的品牌故事、历史积淀,是它能卖高价的重要原因。你中国车企过去,就算技术上能掌握,但把那种“英伦豪华”的感觉,那种品牌内涵,原封不动地搬过来,并且让中国消费者买账,这难度系数,不是一般的高。

我当年也接触过一些跟海外品牌合作的项目,你知道吗?有时候,人家卖给你的,不仅仅是技术专利,还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和理念。你得有足够强的消化吸收能力,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。否则,买回来,也是一堆废铁,或者只能当个“组装厂”。

塔塔的“巧合”与战略考量

说到路虎,就绕不开当年的宝马。宝马当年是路虎的母公司,后来卖给了印度塔塔。为什么宝马会卖?这背后有很复杂的战略调整,宝马想更聚焦于自己的核心品牌,同时,路虎当时的经营状况,也确实让宝马有些力不从心。而且,你也知道,英国本土的汽车产业,在那几年确实遇到了一些挑战。

塔塔能拿下路虎,这里面也有很多我理解不到的国际资本运作和战略眼光。他们可能是看到了路虎在某些特定市场的潜力,或者更重要的是,他们有能力和意愿去整合并 revitalise 这个品牌。这不仅仅是财务投资,更是对一个品牌的长期承诺。

相比之下,当年中国车企,即便是国企,也未必有足够清晰的海外收购战略和风险控制能力。那时候,国内市场正在爆发,很多精力都放在了怎么抓住国内这块大蛋糕上。花大价钱去海外买一个当时还面临挑战的品牌,风险太高了,收益又不确定。

“借鸡生蛋”的本土化之路

其实,中国车企也并非没有“借力打力”的思路。你看看现在的吉利,当年收购沃尔沃,一开始大家也捏一把汗,但现在沃尔沃在中国的发展,以及吉利从中学到的东西,都是实实在在的。但沃尔沃跟路虎的状况,也不完全一样。沃尔沃当时相对路虎,品牌形象更稳健一些,而且,吉利当年也明确了“放手让沃尔沃自己管理”的策略,保持其原有的品牌调性。

中国车企真正开始有实力、有想法去国际化运作,并且能消化整合海外资产的时候,路虎已经被塔塔牢牢掌握,并且在重新焕发生机了。这时候,再想去收购,价格肯定不菲,而且,要面对的竞争对手,也多了起来。

再说,中国车企还有一条路,就是通过合资,引进技术,然后自主研发。比如,当年我们跟一些欧洲品牌合资,学到了很多东西。这种“本土化”的策略,虽然速度慢一点,但风险相对可控,而且能更好地结合中国市场的需求。像路虎发现神行者,或者揽胜极光,在中国市场卖得好的时候,咱们的研发团队也在密切观察,学习人家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特点。

“造不如买,买不如租”的时代已经过去

你如果问我,中国车企现在有没有能力收购路虎?我觉得,从纯粹的资本角度看,现在很多中国大型汽车集团,是有这个实力的。但关键在于,有没有那个必要,以及收购后能不能整合好。

现在,中国汽车品牌,尤其是自主品牌,发展速度惊人。大家越来越重视自主研发,越来越有信心打造自己的品牌。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,非得依赖“买”才能获得技术。我们有能力通过自己的研发,甚至通过合作,去解决技术难题,去创造有竞争力的产品。

所以,与其去纠结为什么当年没收购路虎,不如看看我们现在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。路虎的故事,也给咱们提了个醒:技术、品牌、管理,缺一不可。而中国汽车工业,也正在用自己的方式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。

下一篇
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