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苏宁转型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“没钱了”,或者“线上没打过马云”。这话当然有道理,毕竟谁家企业日子好过,还能到处折腾?但我总觉得,这事儿没那么简单。你真要说就一个原因,那也太小瞧了这些老牌零售商的操盘手们。他们手里握着的是实打实的货架、是铺了多年的渠道,还有几十年积累下来的老顾客。转型,往往不是一夜之间拍脑袋决定,而是背后千丝万缕的观察和试错。
说实话,我刚入行那会儿,苏宁、国美这些名字,在我心里就是“家电卖场”的代名词。实体店遍布全国,周末去逛一逛,那叫一个热闹。彩电、冰箱、洗衣机,从几十寸到几百寸,从单门到对开门,你想要的,人家基本都有。那时候,互联网还没像现在这样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,大家买大家电,就得去实体店,得亲眼看看,摸摸,跟销售聊聊。苏宁当时的模式,就是把最优质的商品、最直接的体验,开到你家门口。
但时代变了。当智能手机人手一部,网购平台动辄“满减”、“秒杀”的时候,实体店的优势就被无限放大了“劣势”。你想啊,同样一台电视,线上能便宜两三百,而且还能送到家门口,甚至安装好。你跑一趟实体店,搬回家,还得自己折腾安装,谁还愿意?苏宁虽然很早就开始做线上,但那种“线下为王”的基因,实在太深了。线上那套精打细算的运营、用户画像、流量玩法,跟他们传统的“店面生意”思路,总有点隔阂。
你看,很多老牌零售企业都有这个问题。他们习惯了用“租金”、“坪效”、“销售额”来衡量一切,但线上那一套,玩的是“复购率”、“用户粘性”、“算法推荐”。这两种逻辑,就像是两种不同的语言,你很难让一个只说方言的人,立刻就流利地讲普通话,还得带着点口音。
早期苏宁的口号是“苏宁易购,品质生活”,后来又强调“科技苏宁”、“智慧零售”。这些口号背后,其实反映了他们一直在思考如何“升级”。光卖东西,确实不够。尤其是在电商巨头崛起,价格战打得火热的情况下,苏宁想跳出这个圈。他们意识到了“服务”的重要性。
你想想,买大家电,安装、维修、保养,这些都是绕不开的环节。苏宁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,有自己的售后服务团队,这本身就是一大优势。他们曾尝试把这种“服务”做成核心竞争力,比如“送装一体”,或者提供更长期的质保、上门保养。理论上,这能把用户从单纯的“buy者”变成“服务使用者”,增强用户粘性。但实际操作起来,问题就来了。服务的标准化、用户体验的均一性,以及如何将服务转化为直接的利润,都是巨大的挑战。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公司内部在讨论家电售后服务的时候,就有同事抱怨说,虽然苏宁送货快,但有时候维修师傅的水平参差不齐,或者配件总是缺货。这种细节上的体验,往往是决定用户会不会二次选择的关键。即使苏宁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去做服务,但如果不能让大多数消费者感受到“物超所值”的便利和专业,那转型就容易变成“雷声大雨点小”。
说实话,这几年苏宁的战略调整,给人的感觉有点“用力过猛”或者说“频繁试错”。从电器零售商,到互联网零售商,再到尝试做互联网金融、PPTV、苏宁小店、甚至投资房地产……这种“摊大饼”式的扩张,确实没少花钱。每一项新业务,都需要大量的资金、人才和时间去培育。
我个人觉得,他们早期对“便利店”模式的投入,比如苏宁小店,可能出发点是好的。想通过社区店的模式,把线上的流量导到线下,也提供一些生活便利服务,补齐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但你想,一个便利店,要盈利,靠什么?得有足够高的客流量,还得有合理的商品结构和利润率。苏宁小店的商品,很多时候还是围绕着他们自己的电器产品,或者是一些低毛利的日用消耗品,很难形成独立的盈利能力。而且,这种模式也面临着其他便利店品牌的激烈竞争。
当一项业务投入巨大,但回报周期长,或者看不到清晰的盈利路径时,公司就容易陷入“战略摇摆”。今天觉得这个方向对,明天又觉得那个方向更重要。这种内部资源的重新分配,对既有业务也会造成干扰。可能原本在核心电器零售上的资源,就被抽调去做其他尝试了,反而削弱了自身最擅长的部分。
经历了几番折腾,近两年大家又看到苏宁在强调“回归零售本质”。这其实也挺有意思的,仿佛又回到了起点。但这一次的“回归”,和当年肯定不一样了。因为他们经历了线上线下的融合,接触了各种新的商业模式,也吃了不少亏。这次的“本质”,可能更强调的是精细化运营、商品力、用户体验。
现在的零售业,早就不是简单的“卖货”了。它是一个高度数据驱动、体验至上的市场。苏宁如果要重振旗鼓,我觉得关键在于能否真正理解和执行“以用户为中心”的理念。比如,他们手中的物流和售后资源,能不能通过技术手段,做得更智能、更高效,让用户感受到明显的便利?他们积累的商品数据,能不能转化为更精准的个性化推荐,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促销信息?
前段时间,我看到一些报道,说苏宁在一些重点城市,正在重新调整门店布局,提升实体店的体验感,比如增加更多场景化的展示,或者与知名品牌合作,打造IP体验店。这可能就是一种“回归”的信号,但能不能真的抓住机会,就看他们怎么把这些“点子”落地,并且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了。毕竟,消费者对零售商的要求,只会越来越高。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