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问“香港多少岁退休”,以为有个固定答案,但其实这背后牵扯的,是公积金、强积金、退休保障体系,还有个人财务规划,甚至还有政府政策的调整,远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能概括的。
我们先从最表面的说起,就是法定退休年龄。在香港,这个概念其实有些模糊,或者说,它更侧重于“强制性终止雇佣合约”的年龄,而不是一个“你必须退休”的年龄。很多雇主在聘请员工的时候,合同里会写明一个“届龄退休年龄”,通常是60岁或65岁。到了这个年龄,雇主是可以选择让你退休的,但雇主也可以选择不让你退,继续聘用你。反过来,作为雇员,如果你身体允许,经济上也有需要,只要雇主愿意,你完全可以工作到70岁甚至更久。所以,你看到很多银发族仍然在服务业、或者一些需要经验的岗位上工作,这很普遍。
我接触过的案例里,有客户到60岁,公司按照合同要求他退休,但他觉得身体还不错,就去找了另一家公司,因为他有很强的专业技能,所以新公司很愿意聘请他,而且薪资待遇也不错。这种情况,他实际的退休年龄就延后了。反之,也有人因为身体原因,或者公司经营不善,可能不到60岁就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,那他可能就需要提前启动他的退休储蓄了。
说到退休,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强积金。很多人以为,到了65岁才能拿回自己的强积金,但其实并非如此。强积金条例里有“可提早领取”的规定,最常见的就是“永久性离开香港”和“罹患指定严重疾病”这两种情况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大家比较容易忽略的,就是“停止工作”。如果你年满60岁,并且已经停止了在任何雇主下的工作,即使你没有离开香港,也可以向你的强积金受托人申请提早领取累算权益。这一点非常关键,它为那些希望在60岁后不再受雇于人,但又不打算移民的人,提供了一个财务上的出口。
不过,很多人对“停止工作”的理解还是有些偏差。比如,有人60岁了,合同到期,公司没续约,他自己也没再找工作,他就觉得自己是“停止工作”了。但如果他只是换了一家公司继续打工,哪怕是兼职,理论上讲,受托人可能会要求他提供证据证明他已经完全停止了任何工作。所以,这里的“停止工作”,指的是彻底退出劳动力市场,而不是从一个雇主跳到另一个雇主。
我记得有个客户,他62岁了,觉得公司太忙,压力太大,想休息一下,就跟公司说不干了。然后他就立刻去申请提前领取强积金,一开始受托人那里有点卡,因为他辞职后不久,就有亲戚找他帮忙打理生意,虽然没收钱,但他也确实花了时间。后来我们解释清楚,他并没有正式受雇于这个亲戚的生意,也没有固定的收入,受托人最终也批准了。所以,这里的“停止工作”的界定,有时候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去跟受托人沟通。
除了强积金,香港的退休保障还有很多层面。比如,政府的“长者生活津贴”,虽然不是直接与“多少岁退休”挂钩,但它关系到退休后的生活质量。这个津贴有年龄要求,一般是65岁或60岁(根据是领取普通金额还是高龄津贴,以及是否同时领取其他社会福利而定)。所以,即使你决定提前退休,也要考虑政府的这些福利你是否能及时领取。
再者,一些人可能会考虑买年金或者其他储蓄保险作为退休补充。这些产品的条款和领取年龄自然又不一样。有些年金产品设计得很灵活,可能你50岁就可以开始领,有的则要到70岁才开始。所以,一个人的“退休年龄”规划,其实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过程,涉及到他有多少储蓄,有多少负债,他对生活有什么期望,以及他愿意承担多少风险。
很多时候,大家问“香港多少岁退休”,其实潜意识里是在问“我什么时候可以不工作也能生活?”这个问题,可能比法定年龄重要得多。我见过很多客户,不到60岁,但他的投资组合或者被动收入已经足够支撑他的生活了,他们就选择了提前“退休”,或者说,是“选择性退出”劳动力市场,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,比如做义工、学习新技能,或者周游世界。这种“财务自由”带来的退休,和因为健康、年龄或者经济压力而被迫退休,感受是完全不同的。
我有个朋友,他做IT的,45岁的时候就觉得公司压力太大,他自己也积累了一些财富,就辞职了。他不是完全不工作,而是选择做一些独立项目,或者帮一些初创公司做顾问,时间安排非常自由,而且收入也足以支撑他的生活。在他看来,这就是他的“退休”状态,虽然他没有达到传统意义上的退休年龄。这说明,退休的定义,在越来越多人心中,已经从一个固定的年龄,变成了一种生活状态。
所以,与其纠结于“香港多少岁退休”,不如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财务状况,了解一下强积金的提取规定,再根据自己的健康和生活目标,去规划一个最适合自己的“退休”时间点。这才是最实际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