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乐视会员为什么这么贵?” 这问题我感觉问过不止一次,也听身边不少朋友提起过。确实,现在视频会员这东西,一个接一个地开,价格也水涨船高,乐视这块,感觉对比同类产品,有时候定价确实显得有点……嗯,挺有讨论空间的。今天就随便聊聊,把自己这些年跟视频平台打交道,尤其是对乐视这块儿的一些观察和零散想法,分享一下,看能不能说到点子上。
一开始大家对视频会员这事儿,更多的是一种“方便”和“独享”的付费习惯,毕竟不用看那么多广告,还有一些独播内容。乐视当初也是这么起来的,很多经典的自制剧,像《太子妃升职记》,当时可是现象级的,很多观众就是为了看这些内容才去开的会员。
我还记得那时候,大家对会员价格的敏感度没现在这么高,觉得一个月几十块钱,能看到这么多内容,值。但后来,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,各个平台都卯足了劲儿抢内容,版权费、制作费,成本一路飙升。这就像一环扣一环,内容成本上去了,自然就得想办法从用户那儿把钱赚回来。乐视,在内容投入上,早期确实有过很亮眼的表现,但后续的策略和市场环境变化,让它在维持内容优势的同时,也得考虑如何让“贵”的会员费,能够持续下去。
说到底,视频平台的核心就是内容。乐视会员贵,一个绕不开的因素就是内容成本。优质的剧集、电影、综艺,甚至是体育赛事版权,都不是白来的。投入大,风险也大,一部剧扑街了,那之前的钱就打了水漂。乐视之前在一些体育版权上,投入相当惊人,这笔账,肯定是要算到会员身上来的。
除了内容,技术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。高清画质、流畅的播放体验、CDN的建设和维护,这些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。特别是现在大家对观看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,平台也得跟上。再者,运营成本,包括市场推广、用户服务、甚至是对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和包装,这些都是要钱的。
我接触过一些同行,他们也提到过,用户增长放缓后,平台就得更注重“单用户价值”的提升。简单来说,就是怎么从一个用户身上赚到更多的钱,而会员费的提高,是最直接的方式之一。这不仅仅是乐视,很多视频平台都在走这条路,只不过乐视在某些时期,为了某些战略目标,可能在价格调整上,显得更为激进一些,或者说,它的成本结构,比某些竞争对手更复杂一些。
乐视的商业模式,早期也有些“激进”的尝试,比如跨界融合,硬件、内容、生态绑在一起。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潜在的想象空间大,但风险也同样巨大。当某些业务出现问题时,对整个体系的资金链都会造成压力。这种压力,最终也可能会传导到会员收费策略上。
从市场定位上讲,乐视当初是想打造一个全生态的娱乐平台。这种定位,意味着它需要覆盖的内容品类非常广,也就意味着内容采购和制作的成本会更高。相对而言,如果一个平台只专注于某个领域,比如只做电影,或者只做动漫,它的成本控制可能会更容易一些。而乐视,试图做一个“大而全”的平台,在初期确实吸引了不少用户,但长期来看,维持这种“全”的成本,确实不低。
当然,说到底,用户最关心的还是“值不值”。如果一个平台的会员费高,但内容持续更新,独播内容吸引人,观看体验好,用户可能还愿意买单。但如果内容更新慢,所谓的独播内容也不够吸引人,或者说,平台整体的运营和用户服务不够到位,那么“贵”就会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。
我记得有一次,为了看某个独播剧,开了个会员,结果发现那个剧更新特别慢,而且广告还是不少,虽然会员广告少,但总有那么一些,让人感觉不太舒服。还有就是,很多时候,用户会觉得,花同样的钱,在别的平台能看到更多的内容,或者说,别的平台更新的频率更高,更新的内容更符合自己的喜好。这种“不确定性”和“性价比”的对比,是导致用户觉得乐视会员“贵”的重要原因。
乐视也尝试过不同的会员模式,比如和运营商合作,或者推出一些组合套餐,试图降低用户的感知成本。但市场瞬息万变,竞争对手也在不断调整策略。在我看来,要解决“乐视会员为什么这么贵”这个问题,除了控制成本,更关键的还在于如何持续地提供独特且有价值的内容,让用户觉得,这个会员费,花得值,花得舒心。
要让用户不再觉得“贵”,平台需要在内容生产、版权引进、用户体验以及服务等各个环节,都做到极致。如果内容依然是“大众化”且容易被其他平台替代,那么高昂的会员费,确实难以说服用户。这不仅仅是定价的问题,更是价值呈现的问题。用户需要的,是你能提供别人没有的,或者你能提供得更好的东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