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“手机动态密码”,很多人脑子里第一反应可能是短信验证码,觉得就是那串数字,收到了,输进去,完事。其实,咱们平时接触到的,或者说现在很多场景下,“手机动态密码”这个概念,已经比大家想的要复杂和多维度一些了。我经常遇到客户或者新人上来就问“手机动态密码是什么”,有时候觉得,这东西好像是普及了,但真要说到细节,大家心里还是有点模糊。今天就想顺着这个话题,聊聊我这边看到的一些情况,也说说这背后的东西。
首先,咱们得明确,手机上的“动态密码”,核心在于“动态”。它区别于那些固定不变的密码,比如你银行卡密码、支付宝登陆密码,那是一成不变的。动态密码的关键在于它“时效性”和“一次性”。比如最常见的短信验证码,一分钟、两分钟之内有效,用过了就作废,下一回再发,就是另一串数字了。这就是为了防止别人获取到你的旧密码后,还能反复利用。这个原理,我第一次接触的时候,觉得挺巧妙的,一个简单的时限,就大大提升了安全性。
但光有“动态”还不够,它还需要和你“绑”在一起,也就是和你的手机号,或者某些特定设备绑定的。所以,为什么你的支付验证码,别人拿了他的手机收不到?就是因为这个动态密码,是专门发到你注册的、绑定了手机上的那部手机的。这种一对一的绑定,是它安全性的另一个重要支点。
所以,从这个层面说,最普遍的“手机动态密码”,就是以短信形式发送到你手机上的、有时效性的、独一无二的数字串。比如你注册新账号、异地登录、修改重要信息时,它就跳出来提醒你:“请将收到的XX位数字填入”。
不过,现在事情发展到哪儿了呢?除了短信,我接触到的很多场景,“手机动态密码”已经不局限于短信了。很多银行或者支付APP,它们自己会生成动态密码。你打开APP,它会有一个“扫一扫”或者“生成动态码”的功能,屏幕上会出现一串快速变化的数字,或者一个二维码。这个东西,同样是“动态”且“一次性”的,有时候会和你的设备(比如手机本身)进行绑定,起到一个类似动态令牌的作用。
我记得有一次,帮一个客户调试他们的APP安全设置,他们用的就是这种APP内生的动态密码,用户需要在APP里输入这个代码才能完成支付。好处是,不用依赖短信通道,在短信信号不好的地方也能用,而且理论上可以规避短信被拦截的风险。当然,它的缺点也很明显,就是用户操作上多了一步,得先打开APP,再去找那个动态密码,对一些不太熟悉操作的老年用户来说,可能就有点门槛了。
而且,这种APP内生的动态密码,它的生成逻辑和算法,通常是APP自己掌握的,这就涉及到更深的技术层面了。我们做安全防护的,也需要了解它背后的算法,比如是基于时间(TOTP),还是基于事件(HOTP),这样才能评估它的安全性,以及在遭遇攻击时,是否有被破解的可能。
再往深了说,现在很多时候,手机上完成的“动态密码”验证,已经不单单是那一串数字了。有时候,你登陆一个重要应用,或者进行高风险操作,手机会弹出一个确认框:“是否允许XX设备登录?”或者“请使用指纹/面容识别验证”。这其实也是一种“手机动态密码”的变体,只不过它的载体变成了你的手机设备,或者你手机上的生物特征。
我看到过一些国外的应用,它们在你用新手机登录时,会发送一个验证码到你绑定的旧手机上,或者让你在旧手机上进行一个“同意”的操作。这个“同意”操作,本质上也是一种动态的、一次性的授权,只不过它不是一串数字,而是你手机上的一个确认行为。这种方式,我个人觉得是非常有前景的,因为你很难去复制别人的手机,更难去复制别人的指纹或者面容。
当然,这里面也有潜在的问题。比如,如果你的手机丢了,而别人又恰好知道了你的锁屏密码(如果是PIN码或者图案),那他可能就能通过这些“动态”的验证方式来进一步操作。所以,多因素认证,比如“你知道的”(密码)、“你拥有的”(手机)、“你是什么”(生物识别),结合起来,才是最稳妥的。单纯依赖手机上的某一种“动态密码”,总归有被绕过的风险。
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客户,他们的账号被盗了,一问才发现,原来是把收到的验证码直接分享给别人了,或者有些人觉得“验证码嘛,发给我朋友帮我填一下”,这种行为简直是把自己的“动态密码”直接送给了别人,风险极高。还有些人,会设置一些“不常用的”手机号码来接收验证码,觉得这样更安全,但实际上,如果这个号码一旦泄露,或者被不法分子掌控,那他的“动态密码”体系也就崩塌了。
我记得有一次,一个电商平台的用户,账号被盗了,损失了好几千块钱。复盘的时候发现,这个用户为了方便,把自己的短号、老手机号都绑定了,结果有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了其中一个短号的控制权,然后就冒充他接收了所有的验证码,完成了账号的盗刷。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,即使是“动态密码”,也需要我们妥善保管,不要随意透露,更不要在不安全的网络环境下操作。
还有一个我们经常提醒客户注意的,就是钓鱼短信。有些短信,会模仿银行或者运营商发来的,让你点击链接,然后填写手机号和收到的验证码。一旦你填写了,那个验证码就会被对方实时获取,而且,因为你已经“授权”了,后面的操作他们很容易完成。所以,任何时候,都要谨慎点击短信里的链接,尤其是在要求你输入验证码时,一定要先确认这个短信是不是guanfang发来的。
所以,回到“手机动态密码是什么”这个问题,我想说,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,而是一个安全体系中的关键一环。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它,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注意:
第一,确保你绑定的手机号是安全、可靠、并且是自己长期使用的。不要随意更换,也不要绑定那些容易被“一号双卡”或者通过技术手段轻易控制的号码。现在很多运营商都有双卡服务,要确保你的主卡和副卡,都能在你掌控之下,如果一个被盗用,另一个至少还能起到预警作用。
第二,学习区分不同的验证场景。哪些是登陆验证,哪些是支付验证,哪些是修改密码验证。不同场景下,我们对验证码的重视程度也应该有所不同。比如,支付验证码,一旦发出,就意味着交易正在进行,这个时候,更是要万分警惕,千万不要给任何人,哪怕是自称客服的人,透露这个验证码。
第三,拥抱更高级的认证方式。如果APP支持指纹、面容识别,或者设备绑定,尽量去开启。虽然它们看起来多了一个步骤,但从长远来看,安全性会大大提升。这也不是什么高科技,现在很多APP都普及了,我们用起来也要养成习惯。
我印象比较深的是,我们曾经给一个金融类的APP做过安全审计,他们引入了基于手机设备信任度的二次验证,也就是说,当你用一个新设备登录时,除了手机短信验证码,还需要在你常用的设备上进行一次确认,这个确认的过程,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手机动态密码的延伸。这种做法,大大增加了盗用者的门槛,而且用户感知也很自然。
最后,我想说,虽然“手机动态密码”听起来是个技术名词,但它的核心,还是在于我们用户的安全意识。知道它是什么,更要知道如何用好它,并且时刻警惕那些利用它的不法行为。这就像一把锁,锁本身很重要,但最后能不能防住小偷,还得看谁来用,怎么用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