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跟几个同行聊,总有人提到“去杠杆”,好像这是当前企业经营里最迫切的议题。但我总觉得,有些人对这个词的理解,要么太片面,要么有点“跟风”。好像一听到“杠杆”就自动联想到风险,就得赶紧“去”掉,但背后的逻辑,有时候反倒被忽略了。
说实话,真要谈为什么企业要去杠杆,就得先明白杠杆本身是什么。在我看来,杠杆本质上就是一种“借力”。在合适的时机,用别人的钱来放大自己的收益。你看那些成长性很强的公司,很多时候初期扩张都需要借钱,可能是银行贷款,也可能是发行债券,甚至吸引股权投资(虽然股权融资不直接算负债,但它也让现有股东的控制权和收益被稀释,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“杠杆”)。
举个例子,我们之前接触过一家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公司,他们在关键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上,确实需要大笔资金。如果光靠自有现金流,发展速度肯定跟不上市场变化,也抓不住稍纵即逝的行业机会。这时候,通过银行贷款和发行少量低成本的公司债,就让他们能够迅速上马新生产线,抢占市场份额。从这个角度看,适度的杠杆,是企业加速发展的助推器,是实现规模效应、提高资本回报率的有效手段。
可问题就在于“适度”这两个字。一旦杠杆加得太高,就容易像走钢丝,稍微有点风吹草动,就可能万劫不复。那些财务报表上负债率高得吓人的公司,遇到点经济下行,或者行业景气度下滑,就特别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危险。
提到为什么企业要去杠杆,最直接的答案就是为了规避风险,尤其是那些超出企业自身承受能力的风险。我亲身经历过这么一个案子,一家传统制造企业,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,快速进行了多元化扩张,并且在过程中大量使用了短期借款和一些结构复杂的融资工具。起初,效益看起来还不错,因为总想着“借钱就能赚钱”。
但好景不长,宏观经济环境突然发生变化,下游需求萎缩,加上原材料价格波动,这家公司的现金流瞬间就吃紧了。原本以为能通过短期融资弥补的资金缺口,因为短期负债的成本不断攀升,而且银行出于风险考虑,不再轻易续贷,公司一下子就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困境。最终,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资产剥离,甚至引入战略投资者,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才得以“幸存”。
这种情况下,过高的杠杆,尤其是短债长投,一旦遭遇流动性危机,风险暴露的速度和破坏力是惊人的。企业本来是为了扩张,结果却成了压垮自己的稻草。所以,当企业意识到自身的造血能力、抗风险能力,或者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期,已经不足以支撑现有负债水平时,主动去杠杆,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。
另一个重要的考量,是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平衡。就像前面说的,杠杆能提高资本效率,但前提是你的经营能够产生足够的回报,并且覆盖融资成本。如果企业经营的盈利能力,或者说自由现金流的生成能力,长期低于融资成本,那么再高的杠杆,也是饮鸩止渴。
我见过不少企业,明明核心业务的利润率并不高,甚至还在下滑,但为了维持“增长”的表象,或者满足某些指标,还在不断借钱投资新的项目,或者进行并购。这种“加杠杆求增长”的模式,一旦碰到外部环境不好,或者新业务无法产生预期回报,很快就会显露出疲态。负债利息就像一个黑洞,会不断吞噬掉本就不多的利润。
这时候,为什么企业要去杠杆,就很清楚了:是为了让企业重新回到健康、可持续的轨道上来。这就好比一个人,身体有点不舒服,不能再继续熬夜、吃垃圾食品了,得先停下来,好好休息,调整饮食,把身体养好了,才能考虑下次的“高强度”活动。企业也是一样,去杠杆的过程,就是一次“刮骨疗伤”,把那些无效、高成本的负债剥离掉,优化资产负债结构,让企业重新获得稳健经营的能力。
当然,很多时候企业“去杠杆”,也不是完全主动的选择,很大程度上是被市场环境或者监管要求倒逼的。尤其是在过去几年,监管层对于金融去杠杆、严控房地产企业融资,以及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清理,都释放了非常明确的信号。这些政策的出发点,就是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,维护经济的长期稳定。
在这种大背景下,那些过去依赖高杠杆驱动发展的企业,就不得不面对资金来源收紧、融资成本上升的现实。银行可能会收缩信贷规模,债券发行难度加大,甚至一些表外融资渠道也被堵上了。企业如果还想继续生存和发展,就必须顺应这个趋势,主动去调整自己的资本结构,降低负债率,增强自身的“造血”能力。
我们也在一些咨询项目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。一些企业管理层,虽然知道去杠杆的重要性,但总觉得“能拖一天是一天”,或者觉得“别人都在加,我不能落下”。但当监管的风向标明确,并且市场上出现一些因为杠杆过高而“出事”的案例时,他们才会真正认识到,顺势而为,主动去杠杆,可能是目前最务实的策略。
那么,具体为什么企业要去杠杆,以及如何去,这是一个需要具体分析的问题。但核心思路,我总结有这么几点:首先,是优化资产结构,出售非核心、低效的资产,用回笼的资金去偿还债务,尤其是高成本的负债。其次,是聚焦主业,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最有竞争力的业务上,提高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生成效率,用经营性现金流来“自我输血”。
再有,就是股权融资。虽然前面提到了股权融资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“杠杆”,但它不产生固定的利息支出,能有效降低资产负债率,增强财务稳健性。当然,这需要企业有一定的成长性和吸引力,能够为新股东创造价值。最后,是管理好自身的现金流,加强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,把资金的周转速度提上去,这同样是减少对外部融资依赖的重要手段。
总而言之,去杠杆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也不是简单的财务动作,它涉及到企业战略、经营模式、风险管理等方方面面。一个真正有远见的企业,应该在市场好的时候,就提前考虑好“去杠杆”的预案,而不是等到危机来临才被迫行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