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行股怎么估值?这事儿,得这么看

银行股怎么估值?这事儿,得这么看_https://m.lcpcjs.com_恒指期货保证金_第1张

说到银行股估值,总有人觉得是个死板的公式套用,尤其是在市场情绪波动大的时候,更是把什么市盈率、市净率翻来覆去地说。但说实话,真要给一家银行定价,光靠那些数字,有时候感觉隔靴搔痒。这东西,得结合银行自身的经营特点、所处的宏观环境,还有它未来的发展潜力,一点点掰开了揉碎了去琢磨。

盈利能力是基石,但要看“质”

银行的核心当然是盈利。不过,光看净利润增长率,很容易被一些一次性收益或者不良资产的拨备计提扰乱判断。我更看重的是银行的净息差,也就是它贷款收取的利息和吸收存款付出的利息之间的差额。这个数字,直接反映了银行的核心赚钱能力。那些能持续维持高位净息差,或者在利率环境下能灵活调整的银行,通常更稳健。

然后是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。这块业务,像是财富管理、投行、托管这些,是银行轻资本、高利润的增长点。如果一家银行在这方面有特色,或者说它的客户黏性强,能把中间业务做得风生水起,那估值上就得加分。毕竟,现在躺着收利差的日子,越来越不好过了。

还有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。这两个指标常常被放在一起看。不良率低当然好,但如果拨备计提得太少,那就像是把风险藏在了水面下,随时可能爆发。相反,有些银行拨备计提很充分,账面上看起来利润不高,但实际上抗风险能力更强。我通常会去追溯它的拨备变化趋势,看看它是不是在主动消化风险。

资产质量是生命线,细节里见真章

银行的资产,说白了就是客户的贷款。所以,贷款的质量直接决定了银行的生命线。我不会只看那个总的不良贷款率,而是会去细看不同类型贷款的结构。比如,对公贷款占多少?小微企业贷款呢?零售贷款怎么样?它们各自的不良率是多少?

更进一步,我还会关注银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情况,以及它对逾期贷款的管理。有些银行会把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直接划为不良,有些则会稍微宽松一点,这中间的差异,可能会影响对真实资产质量的判断。而且,还得看看它的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充足,是不是对潜在的风险有足够的覆盖。

我记得有一次,对一家区域性银行做估值,表面上看不良率不高,但深入研究发现,它大量贷款流向了某个特定行业,而那个行业当时正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风险。虽然短期内看不出问题,但我预判到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,所以在估值时就给了更保守的预期。事实证明,后来那个行业确实出了问题,这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随之攀升。

资本充足率与ROE:稳健与效率的平衡

资本充足率,特别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,是衡量银行稳健性的重要指标。监管要求越来越高,如果一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勉强达标,那它的扩张能力就会受限,也就影响了未来的盈利增长。我喜欢看那些资本充足率远高于监管要求的银行,它们有足够的空间去发展业务,去应对可能的冲击。

当然,光有资本不行,还得看它能不能把资本高效地利用起来,也就是净资产收益率(ROE)。但这里有个陷阱,就是ROE过高,如果不是因为盈利能力强,而是因为资本充足率太低,那反而是个危险信号。所以,我会把ROE和资本充足率结合起来看,寻找那个稳健扩张和高效率的平衡点。

有时候,市场会追逐ROE特别高的银行,但往往忽略了背后的原因。我曾遇到过一家银行,ROE很高,但仔细一看,是因为它把很多风险较高的业务打包出去,以牺牲长期稳健性换取短期高回报。这种估值,我不敢轻易去接。

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:软实力同样重要

除了硬数字,银行的行业地位和竞争优势也至关重要。一家在某个细分领域(比如零售、投行、或者跨境业务)拥有强大品牌影响力、客户基础深厚、技术领先的银行,即使短期内ROE不是最高的,长期来看也更有估值潜力。

举个例子,像一些以零售业务见长的银行,它们的客户粘性强,存款成本低,中间业务收入稳定。这种“护城河”效应,是数字指标难以完全捕捉的。又或者,一些在科技金融、数字银行方面布局早、投入大的银行,虽然短期内可能还要烧钱,但未来可能会获得先发优势。

我观察到,很多时候,市场对银行的估值,是会受到其品牌形象和市场预期的影响的。如果一家银行在科技创新、ESG(环境、社会和公司治理)方面有亮点,能够吸引年轻客户或者有长期投资理念的资金,那它的估值逻辑可能会与传统银行有所不同。

宏观经济与政策环境:不可忽视的变量

最后,银行估值离不开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。经济下行,利率走低,对银行的净息差和贷款质量都会造成压力。如果政府出台了支持中小微企业或者房地产行业的政策,这些都会直接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。

比如,央行降息周期,银行的贷款利率会跟着下调,但存款利率下调的幅度可能没那么大,净息差就会承压。反之,加息周期,净息差可能会扩大,但也要警惕贷款违约风险的增加。所以,我在分析银行的时候,总会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宏观经济的走向和央行的货币政策动向。

我也曾因为过分关注银行本身的经营情况,而忽略了宏观环境的剧烈变化,导致估值判断失误。那次经历让我明白,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根基,它的估值,永远是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这只“无形的手”影响下的结果。需要时刻保持警惕,不能只看眼前,还得放眼长远,理解政策的导向和经济的周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