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提到“比亚迪叫什么”,很多人脑子里立马蹦出“BYD”,或者直接想到他们造的那些车。但说实话,这事儿没那么简单,尤其是对于咱们做这行或者对这行业有点了解的人来说,这背后牵扯的东西,可不止是名字那么简单。有时候,客户或者刚入行的小伙伴问起来,我都会觉得,这得怎么解释才算清楚,而且不能给人一种“随便糊弄”的感觉。
“比亚迪”这个名字,最初的来源,我记得好像是创始人王传福先生起的名字,带着点“Build Your Dreams”的寓意。当然,这是比较guanfang的说法,但我觉得更有意思的是,这个名字在早期,尤其是在电池业务为主的时候,并不像现在这样直接跟汽车挂钩。
你看,最初比亚迪更多是以充电电池业务起家的,像手机电池、笔记本电池什么的,那时候大家对“BYD”的认知,更多的是一个电池品牌。我记得那时候,跟一些合作伙伴打交道,谈论的重点是电池的技术、产能,而不是车辆的外观内饰。所以,从这个角度看,“比亚迪叫什么”这个问题,在不同发展阶段,答案的侧重点可能都会不一样。
后来,随着公司战略的调整,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,这个名字的权重也跟着发生了转移。“BYD”这个符号,就被越来越多人跟汽车contact起来了。有时候,我在行业展会上,看到一些老朋友,大家聊起来,都会不自觉地回忆起当年做电池的日子,那时候的“比亚迪”和现在的“比亚迪”,感觉就像是同一个人,但经历和身份完全不同了。
这种认知上的转变,说起来容易,实际操作起来,得花多少心思?我一直觉得,一个品牌,特别是像比亚迪这样,业务跨度很大的公司,想要让大家从一个认知跳到另一个认知,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。这中间涉及到大量的市场投入,包括广告宣传、产品迭代、技术创新等等。
我印象特别深的是,有一次跟一个客户在讨论新能源汽车的合作,他上来就说:“你们比亚迪,我认识,做电池的,那车怎么样啊?”你看,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他知道比亚迪,但认知还停留在早期。这时候,你就得耐心地去解释,告诉他现在比亚迪在汽车领域的投入和成绩,特别是他们的DM-i技术、刀片电池等等。
这种沟通,有时也挺考验人的。你不能上来就噼里啪啦讲一堆技术参数,得从对方最关心的地方入手,比如车辆的续航、充电速度、驾驶体验,还有就是他最关心的——比亚迪这个品牌,在汽车制造上到底有没有实力。
在咱们这个圈子里,关于“比亚迪叫什么”这个问题,大家的看法其实挺多元的。有些老一辈的从业者,可能还保留着对它电池巨头的印象。但更多的,尤其是近些年,大家提到比亚迪,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新能源汽车,特别是他们的销量表现,真是让人刮目相看。
我记得有一次,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上,一位资深的汽车评论员就提到,比亚迪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个“教科书式”的案例。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,看到了比亚迪如何一步步地从一个零部件供应商,成长为一家能够自主研发、生产、销售全产业链新能源汽车的巨头。
这其中,名字的承载意义也发生了变化。从最初的“BYD”这个符号,到“比亚迪汽车”,再到如今的“比亚迪”,这个名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代号,更承载了技术实力、品牌信赖、以及对未来新能源出行的承诺。
所以,当你问“比亚迪叫什么”的时候,其实是在问这个品牌背后到底是什么。是技术?是产品?还是战略?在我看来,是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比亚迪。
就像前段时间,我亲自去试驾了一款比亚迪的新车,那体验感,特别是它的智能化配置和驾驶的平顺性,确实和几年前有很大的不同。这直接说明,一个企业,它的名字叫什么,其实不重要,重要的是它在实际的产品和技术上,究竟能给消费者带来什么。比亚迪在这方面,可以说是交出了一份让人信服的答卷。
当然,名字的传播和记忆,也需要持续的努力。我身边有些朋友,虽然知道比亚迪现在卖车很火,但对它旗下的具体车型,还是有点混淆。这说明,在品牌传播方面,比亚迪还有继续深耕的空间,让“比亚迪”这个名字,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品牌符号,更能清晰地代表它在汽车领域的产品线和技术优势。
上一篇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