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一听“被动买入”,就觉得是那种傻瓜式操作,比如定投指数基金,把钱扔进去就等着涨。听起来是省事,但真这么简单吗?我琢磨着,这事儿,没那么“被动”。
严格来说,被动买入,或者更准确地说,“被动投资”,更多指的是一种投资策略,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产品。它核心在于,你不去试图“跑赢”市场,而是尽可能地复制某个市场指数的表现。想想看,你定投的那个沪深300指数基金,它就是试图跟踪沪深300这个指数的成分股和权重。你的钱,就是跟着这300家公司整体的涨跌在走。
但即便如此,你以为真的就“什么都不用做”了?说实话,我见过不少人,一开始雄心勃勃地定投,结果市场一回调,就忍不住赎回了,或者更糟,把定投计划停了。那你说,这还算被动吗?这完全是被市场情绪牵着鼻子走了。真正能做到“被动”的,是你内心得有这根弦——市场波动是常态,我只要坚持我的计划,长期来看,大概率能获得市场的平均回报。
还有一点,很多人忽略了。选择哪个指数,选择哪个跟踪这个指数的基金,这本身就是一种“主动”的选择。你得研究,得比较。不同指数的风格不一样,跟踪同一指数的基金,费率、跟踪误差也会有高低。比如,有的ETF可能跟踪得特别紧,有的就差一点。这中间的差异,长期累积下来,也是不小的。
我经常在一些投资交流场合听到有人说:“反正被动买入,选哪个指数都一样。”这简直是大错特错。比如说,国内有跟踪宽基指数的,比如沪深300、中证500,也有跟踪行业指数的,比如科技类、消费类。你选择跟踪哪个指数,就等于选择了你投资的“赛道”。
你觉得科技未来会爆发,就去买跟踪科创50或者创业板指的基金;你觉得消费是刚需,就去买跟踪消费ETF。这中间,你其实已经做了一个关于未来趋势的判断,这怎么能叫“被动”呢?顶多算是在“被动”地跟踪你选定的那个“赛道”。
再说了,即使是指数本身,它内部的成分股权重也会变化。比如,某个科技巨头在指数里的权重越来越高,而某个传统行业公司权重下降。你买的指数基金,就是随着这些变化在调整。这种“被动”的调整,其实也隐含了对公司基本面变化的一种市场化反映。
我自己做投资这么多年,接触过形形色色的策略,其中也包括了不少定投的实践者。我见过有人严格执行定投,不管市场怎么跌,每个月固定的钱还是会投进去,时间一长,收益确实很可观。也有人,市场稍微风吹草动,就心慌意乱,导致成本越摊越高,最后反而是亏损的。这两种结果,差就差在“被动”执行的能力上。
但“被动”不等于“懒惰”。你至少得确保你的投资标的是靠谱的。比如,你选择的指数基金,它的管理人(基金公司)是否专业,他们的风控能力怎么样,这都是需要考察的。你也不能完全不看,指望它自己长。万一你买了一个管理不善、跟踪误差巨大的基金,那你的“被动投资”就变成了“被动挨打”。
而且,很多时候,我们还会遇到一些“半被动”的情况。比如,我可能会设置一个自动定投计划,每个月从我的银行账户自动划款到基金账户。但同时,我也会定期(比如一年一次)审视一下我的整体资产配置。我可能会考虑,现在的市场环境下,是不是应该增加一些股票类资产的比例,或者适当降低一些债券的比例。这种调整,又带有了“主动”的色彩。
所以,对我来说,“被动买入”更多的是一种心态和一种基础策略。它让你不用去追逐短期的市场热点,不用去和基金经理玩“猫捉老鼠”的游戏,而是把目光放长远,享受市场长期增长的红利。这是非常宝贵的。它确实能帮你省去很多精力,尤其对于没时间研究的普通投资者来说,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。
但是,你不能完全把大脑关掉。你得了解你买的是什么,为什么买,以及在什么情况下,你可能需要做一些微调。比如说,你定投的指数ETF,它的成分股中有一些你非常不看好的公司,或者你发现整个指数的估值已经很高了,这时候,你是不是该思考一下,是不是要稍微减缓一下投入的速度,或者考虑一下其他更具吸引力的投资方向?这些都是需要你主动思考的。
我自己在实践中,也遇到过一些“失败”的经验。比如,曾经有过一个阶段,我过度迷信某个热门行业指数的“被动”增长,不断地往里投钱。结果,那个行业因为政策或技术原因,出现了颠覆性的变化,指数大幅下跌。虽然我当时是“被动”地跟踪,但我的“主动”选择(选择了那个指数)却是错误的。这次经历让我明白,即使是“被动投资”,也需要对你投资的“赛道”有基本的认知和判断,并且这种判断需要随着市场变化而更新。
归根到底,什么是被动买入?在我看来,它是一种以长期主义为基础,以复制市场指数为手段,以纪律性执行为核心的投资方式。它强调的是“不争一时之长短”,而是“争长期之优劣”。但这种“不争”,不是对市场完全麻木,而是建立在你对市场、对资产类别有基本理解和判断的基础之上。你选择了“被动”,但这份“被动”的背后,是你的“主动”选择、主动坚持和适时的“主动”审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