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市场上的朋友们总在叨叨,说债市为什么不好,感觉钱进去了就跟掉进无底洞一样,回本都费劲。其实吧,这事儿没那么玄乎,归根结底还是一个“钱”字,但这个“钱”的玩法,又比你想的要复杂得多。
我记得前两年,行情好的时候,只要是到期的债券,基本上稳稳当当就能拿到本金和利息,那时候做债券,就跟去银行存钱似的,安全又省心。可现在呢?不仅是到期兑付的问题,更头疼的是,你持有的债券,市场价格一直在跌。这价格一跌,你就得面对账面亏损,稍微想卖掉止损,那得割多少肉啊,心里总是不甘心,想着熬一熬,结果下一秒价格又跌了,恶性循环。
就拿之前某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的债券来说,大家都觉得有政府信用背书,肯定稳。结果呢?因为一些政策调整,或者地方财政压力增大,这家平台突然就传出了“付息困难”的消息。这一下,整个市场都在盯着,持有这只债券的,那真是坐立不安。我们当时也有客户问,说这情况怎么办?我只能说,这种超预期的风险,即便我们做了非常细致的尽职调查,也难以完全规避。
而且,现在市场的“不好”,很多时候是结构性的。你以为你买的是“安全牌”,但它可能正好踩在了某个风口浪尖上。比如,某些“信仰债”,就是大家因为相信某个发行主体的偿债能力而愿意低收益持有。可一旦这个“信仰”动摇了,价格的下跌幅度往往比一般债券要剧烈得多。
过去,我们判断债券好不好,更多是看它的票息、到期日、以及发行主体的信用评级。但这套逻辑现在已经不够用了。你得考虑宏观经济的走向,比如通胀预期、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,甚至国际局势的变化,都可能对债券价格产生直接影响。
我印象很深的一次,就是某次央行突然宣布降息,市场普遍预期是利好债市,因为利率下行,债券价格会上涨。可我们手上持有的几只长期政券,当时市场情绪反而更谨慎了。后来一分析,才知道是降息的同时,还释放了要加强地方债管理的信号,这让一些原本寄希望于政策“托底”的发行主体,突然面临更大的压力。钱,还是那个钱,但背后的逻辑,已经不是简单的“降息=涨价”了。
还有就是,现在市场上的信息传递太快了,有时候一个捕风捉影的消息,就能引发一轮恐慌性抛售。我们作为投资经理,得时刻保持高度警惕,不仅仅是看公开的公告,还得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一些潜在的风险信号。但这就像在迷雾中摸索,总有看不清的时候。
另外一个让债市为什么不好的重要原因,就是流动性问题。过去,市场好,你就算想卖,也能找到接盘侠,而且价格不会太离谱。但现在,一旦市场出现波动,大家普遍不愿意承接,你的债券可能就只能以一个非常低的价格才能脱手,或者根本卖不出去。
我记得有个项目,我们有一个客户因为资金需求,想卖掉一些持有不久的低评级信用债。当时市场正好在调整,这几只债的流动性就变得很差,问了几家机构,都说价格谈不拢,或者不愿接。最后客户只能接受一个相当差的价格才勉强处理掉。这种“负反馈”效应,让持有者非常痛苦,因为卖与不卖,都可能面临损失。
这种流动性枯竭的情况,在一些信用风险事件爆发后尤为明显。一旦某个主体出现兑付困难,市场会立刻对类似的主体产生怀疑,导致相关债券的交易量大幅萎缩,价格也跟着雪崩。这时候,我们投资经理最头疼的,就是如何在这种极度悲观的市场情绪中,找到真正有价值的资产,而不是被市场的恐慌所裹挟。
大家都知道债券有信用风险、利率风险,但现在,还有一些“隐形”的风险,是以前很少遇到的。比如,监管政策的突然变化,或者某个行业被赋予了新的社会责任,这些都可能间接影响到债券发行主体的经营状况。
我从业这么多年,也踩过几次坑。有一次,我们看好一个新兴行业里一个不错的发行主体,债券评级也还可以。结果,因为国家出台了新的环保政策,这个行业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受到了严重影响,导致发行主体生产成本大幅上升,盈利能力一下子就下来了。虽然它没有违约,但债券价格也跟着大幅下跌,让我们损失不小。当时我们就意识到,风险的来源,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广阔。
所以,说到底,债市为什么不好,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。它是宏观经济、货币政策、市场情绪、监管环境,甚至突发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作为投资者,我们能做的,就是尽可能地去理解这些因素,并且在能力范围内,去规避那些不可控的风险,同时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机会。但坦白讲,有时候,就算你做得再好,也抵不过市场的“任性”。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