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国救市为什么失败”这话题,听着挺大,其实咱们业内私下聊得都不少。总有人觉得,国家一出政策,市场就该立马风生水起,结果事与愿违,这种落差感确实让人挺纳闷。不是没钱,也不是没招,但就是达不到想要的效果,这中间的门道,得从一些具体操作和认知上聊聊。
要我说,很多时候是政策落地的“水土不服”。你想啊,国内市场太大了,情况太复杂了,北方和南方,沿海和内陆,不同行业,情况千差万别。一个“一刀切”的政策下去,可能对A行业是雪中送炭,对B行业就是火上浇油,甚至对C行业毫无影响。我们之前碰到过一个情况,就是某项为了刺激消费的补贴政策,本来设计得挺好,结果在一些偏远地区,因为配套的线上线下渠道不发达,或者大家对政策理解有偏差,实际发放和使用效果大打折扣。这就像给种子施肥,土壤不行,种子再好也没用。
而且,政策的传导机制也很关键。我们得承认,很多时候信息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执行,中间环节太多,信息失真、变形是常有的事。一个文件出来,下面层层解读,最后到执行者手里,可能已经走了样。就拿前些年某个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来说,初衷是好的,想给企业“输血”,但银行在执行过程中,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,对抵押物、风控流程要求依然很高,很多真正需要输血但资质“轻”的企业,依然很难拿到钱。这并不是银行故意刁﹒,而是风险意识和现有评价体系下的必然结果。
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,就是政策的“时效性”。市场变化太快了,尤其是现在这种全球经济联动性强的时代。可能等一个政策从研究、审批、发布、落地,黄花菜都凉了。或者说,等政策开始显效的时候,外部环境又变了,又得跟着调整。这种“追赶”式的政策制定,很难做到主动性和前瞻性,也容易让已经出台的政策显得“过时”。
“救市”,说到底,最后都是要救信心。钱是工具,政策是手段,但真要让市场活起来,大家得敢花钱,敢投资,敢创新。但信心这东西,不是靠文件就能凭空变出来的。
很多时候,大家对市场没信心,是因为看到了太多“不确定性”。比如,某项监管政策的突然调整,或者某个行业的“一阵风”式的治理,都会让企业和个人感到不安。我们之前跟一些科技公司的老板聊过,他们不是怕创新,也不是怕竞争,而是怕政策的风向突然变了,辛辛苦苦投入的资源打了水漂。这种“政策底”不稳固,谈何“市场底”?
其次,财富效应的缺失也很致命。在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体,当股市或房地产出现下跌时,往往伴随着一些“便宜货”的机会,人们会觉得“跌到位了,可以抄底了”。但在中国,这种“抄底”的信心,很多时候是基于对未来政策的预期,而不是对资产本身的价值判断。一旦预期落空,信心就更难恢复。
而且,大家对“公平”的感知也很重要。如果大家觉得“有些人在规则之外”,或者“努力不如关系”,那自然就失去了参与市场的热情。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转折期,如果不能展现出足够的公平性和透明度,即使撒再多钱,也难以真正激活大众的积极性。
说到“救市”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“放水”,也就是加大货币供应。但这个“水”,不好“放”,也容易“溢出”。
过去我们常看到,稍微一“放水”,钱就往房地产跑,或者投机炒作领域去了,实体经济的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,甚至更严重。这其中的原因也很复杂,有历史遗留的金融结构问题,也有风险偏好和回报预期的现实考量。银行作为金融中介,最终还是要考虑风险和收益的平衡,如果实体经济的风险高、回报慢,那即便是“水多”,钱也未必流到那里。
而且,一旦“水”放多了,就容易带来通胀的压力。我们在跟一些企业交流时,他们也会担心,如果大水漫灌,最后导致物价飞涨,那他们的原材料成本、运营成本都会跟着上去,反而挤压了利润空间。这种“按下葫芦起了瓢”的情况,让政策制定者很头疼。
更别提还有一些“灰犀牛”式的风险,比如地方债务、某些高杠杆的金融产品等等。一旦“放水”操作不当,这些风险就可能被引爆,造成更大的麻烦。所以,很多时候,我们在看到一些“救市”措施时,会发现它总是小心翼翼,留有余地,原因就在于此。
我们不能完全否认政策本身的逻辑,但执行层面的“变形”和“走样”,也是导致“失败”的重要原因。这背后,有时候是能力问题,有时候是利益博弈,有时候甚至是“懒政”。
比如,曾经有一段时间,为了支持某个新兴产业,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,包括税收减免、财政补贴等等。但我们注意到,有些地方政府在执行时,往往偏向于扶持“大企业”或者“国企”,因为它们体量大,见效快,容易做出政绩。而那些真正需要扶持的“小而美”的创新型企业,因为规模小,沟通成本高,反而得不到应有的支持。这和当初政策设计的初衷已经背离了。
还有些时候,是基层执行者理解政策的深度不够,或者说,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。当遇到预料之外的情况时,他们可能倾向于“按部就班”,或者简单地“一关了之”,而不是主动去寻找解决方案。这种“拍脑袋”式的决策,或者“不敢担当”的态度,同样会扼杀政策的生命力。
此外,信息不对称和寻租空间的存在,也会影响政策的有效性。一些企业可能会通过各种关系,获得不公平的政策资源,而其他企业则被排除在外。这种现象一旦出现,就会严重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,也让大众对“救市”的效果产生质疑。